2008年9月15日星期一

中国经济奇迹可以解释

中国经济奇迹可以解释
http://view.QQ.com  2007年06月22日21:31   第一财经日报  陈志武  我要评论(3854)
陈志武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
郭宇宽(以下简称郭):当前中国主流经济学界很多人有个观点,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增长是一个让世人瞠目奇迹,颠覆了国际上通行的历史经验,您怎么看?
陈志武(以下简称陈):我觉得有这种观点是视野太狭隘造成的。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增长绝不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举例来说,美国上世纪30年代左右开始经济大萧条,西方社会在上世纪30年代普遍出现经济危机,而苏联的经济从30年代初到50年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他们那时GDP增速比中国现在的增长速度还要高。
但他们后来爆发出来的问题也是众所周知的,不能简单着眼于当前的经济增长率,特别是围绕GDP而得出想当然的结论。这种教训历史上很多国家都犯过,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普遍得出一个结论: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状况,比信奉自由市场的西方国家好得多,于是从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很多国家,尤其是拉美、非洲、亚洲、东欧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几乎普遍都采用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后来的结果大家都可以看到。
郭:可很多“中国主流经济学家”都宣扬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成绩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所无法解释的,好像有要搞出个“东方主流经济学”的意思。
陈:我不认为经济学可以分出东方西方,经济学解释的普遍规律,就像物理学不能分出个东方物理学,西方物理学一样,为了更好的解释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经济学需要发展,但如果有人认为目前的经济学理论唯独解释不了中国经济,那只能说明他们对经济学理论没有学透彻。
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前所未有的强劲,未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会出在中国,你同意么?
陈:我不那么乐观,至少目前我没有看出苗头,我们有一种误解好像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哪里经济搞上去了,就颁给谁,要按这种标准,诺贝尔经济学奖应该颁给比尔盖茨,或者巴菲特——论赚钱谁也比不上他,可在美国要说经济学界,谁也不会把他们包括在内,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给与在经济学理论上有突破的人,他们提供的一个理论给与我们一个突破性的思维视角,和分析方法,就好像交易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有这些理论我们一下子看世界就看的更加清晰了,这才是经济学家的贡献。
如果说中国这个正在变局中的土地给经济学研究者提供了很丰富的研究样本我同意,但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学没有给世界贡献出什么有原创性的思想方法和理论,诺贝尔奖没颁给中国人并不是有什么偏见,我们要谦虚一些,更加努力。
郭:有一个论据是,西方经济学家相对而言更加看重自由市场和竞争,但中国在这些方面显然不符合他们的标准却一样经济高速增长。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预测频频出问题说明什么?
陈:中国对世界来说信息还很不透明,局外人判断很容易出偏差,而且经济学家的作用不在于预测明天中国股市能到多少点,那不是经济学家该干的事情。
至于对规律的判断,西方的经济学家从来没有说过,自由市场和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充份必要条件。经济增长如果用一个社会生产函数来刻画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它会是一个多变量的方程,不仅有制度的变量,还有资本,劳动力,技术等一系列变量。这些变量之间也会互相影响,在数学中可以用交叉偏导来刻画,一个特别强的变量可以对一个特别弱的变量产生弥补作用,我们应当看到中国在经济起飞的开始,就具备了相当丰富的劳动力供应,这个因素如此强劲,以至于在总的生产函数中弥补制度缺陷带来的损失。你看不是用西方常用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就很好解释么?(笑)
回到现实中国在市场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很快,并不说明市场不够完善也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就好像我们不能从阿炳的二胡拉得好,他又是个瞎子,就总结出把人眼睛搞瞎了有助于二胡拉得好。中国的各要素中间那个少有国家具备的强劲要素就是中国的劳动力发挥了作用,不仅有大量年轻人,而且由于文化和历史的原因,特别吃苦耐劳,能够忍受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的恶劣程度都远超过其它国家,有一个上世纪末的统计,中国人愿意工作的时间不仅远远超过美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甚至远远超过日本。这个强劲的因素弥补了我们在市场体制发育不足方面的缺陷,拉动了经济增长。但这并不能掩盖我们体制的不足,就是茅于轼先生的书里说的,谁在阻碍中国人致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按照中国老百姓的勤劳付出程度,我们不该仅是现在这个样子,原因在于与观察我们周围就会发现,大家都在流汗,但很多人在做无效功,还有很多人专门在努力抵消别人做的功。
郭:有人认为和前苏联相比中国选择了一条最稳妥的渐进改革路径,比前苏联更加高明,你怎么看?
陈:首先我们要明白改革路径的选择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效率的选择,而是涉及非常复杂的政治博弈的决策,我们目前还很难下一个判断哪种改革路径更高明。但有一点可以分析的,是中国和苏联面临的具体环境有很大不一样,两个国家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冲破僵化的旧体制的束缚,但两国领导人面临的资源禀赋不一样,手里的牌也不一样,中国当时国内教育水平比不上苏联,但劳动力实在太充沛了,这样就有一个条件,可以在国内体制不做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先把外资吸引进来,理由是拿外国人的钱和技术帮中国人发财,当国内经济发育起来,社会呼声强烈了以后,保守力量也衰落了以后,水到渠成的再搞政治体制改革,至少那一代中国领导人中的英明者设想的是这样,这应该说是有政治智慧的。而前苏联就不行,他自己就劳动力稀缺,除了出卖自然资源很难吸引到外资,而那时苏联人均GDP已经达到8000美元了,门槛相当高,靠吸收外资来推动改革没有可能,所以只能走一条,短时间内更加艰险的道路,大刀阔斧的从自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历史的选择。
郭:你认为中国眼前这种模式下的这一轮经济增长,多大程度上可以持续?
陈:我们正在面临很大的危机和挑战,前一段时间我在谈到中国和印度发展模式比较时,认为我们现在很多人乐观的太早,从金融发展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印度内在的经济增长潜力比中国大的多。
中国前些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众多廉价劳动力,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制造业和其他相关行业的服务,生产鞋、服装、玩具、家用电器等。从国外转移到中国来的生产技术含量并不高,即使是电脑生产,表面看来高科技的含量很高,但这些技术实际上已经非常标准化,成为简单的生产内容,利润率也并不高,并且会越来越低。我们也要承认这些年通过改革开放,的确使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中国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上升到新的高度。这些转变为中国经济增长走出以简单的制造业来创造工作机会、增加收入的模式,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条件和基础。
但是相比之下,如果我们不抓住现在的机会,大力把改革推向深入,如果中国不在契约执行架构、信息提供架构、权力制衡架构等方面做更进一步调整,如果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没有实质性进展,产权制度继续保留目前的公有制为主导,不从公有制转变到私有制,如果仍然不能为市场交易提供更可靠的法治架构和信息架构,当前的模式走下去出问题是一定的。

2008年9月12日星期五

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  政府企业无偿地支付给个人或下级政府,以增加其收入购买力的费用。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取得商品劳务作补偿的支出,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形式。转移支付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企业的转移支付和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①政府的转移支付。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由于政府的转移支付实际上是把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给个人,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负税收。  ②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指企业对非赢利组织的赠款或捐款,以及非企业雇员的人身伤害赔偿等等。转移支付在客观上缩小了收入差距,对保持总需求水平稳定,减轻总需求摆动的幅度和强度,稳定社会经济有积极的作用。通常在萧条来临时,总收入下降,失业增加,政府拨付的社会福利支出也必然增加。这样,可以增强购买力,提高有效需求水平,从而可以抑制或缓解萧条。当经济中出现过度需求时,政府减少转移支付量,可以抑制总需求水平的升高。当然,对于过度膨胀的需求而言,这种抑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③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一般是上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确定转移支付的数额,一般是根据一些社会经济指标,如人口、面积等,以及一些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经济活动,如教育、治安等的统一单位开支标准计算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政府收入的差距,以保证各地区的政府能够有效地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为社会提供服务。  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横向转移,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是: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法治原则。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前,我国做了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工作,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后才从西文引进了转移支付的概念。我国中央财政是从1995年开始正式实施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的支出分析框架,政府转移支付有两个层次,一是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包括对外捐赠、对外提供商品和劳务、向跨国组织交纳会费;二是国内的转移支付,既有政府对家庭的转移支付如养老金、住房补贴等,又有政府对国有企业提供的补贴,还有政府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一般我们称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是中央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地方政府重要的预算收入。在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分类就是分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我国目前仍实行的不是很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尚未明确划分,财政支出的划分与事权是紧密联系的,难以确定标准的收支概念;二是我国的中央财政仍十分困难,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持;三是既得利益调整的力度过大,困难很大;四是由于体制经济结构自然环境人口状况等因素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发展能力存在极大差别,致使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地区均衡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五是基础性数据统计、收集有很大难度。

2008年8月17日星期日

Schumpeter,Joseph Alois----熊彼特







February 8, 1883January 8, 1950)[1]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结局,并以此而闻名于经济学界。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他看来,“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他所说的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包括下列五种情况:引进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引自《政治经济学大词典》/张卓元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2,第878-880页)







his Most important work
http://en.wikipedia.org/wiki/Schumpeter#Most_important_work

his major work
http://en.wikipedia.org/wiki/Schumpeter#Major_Works

economist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Economics can be seen in action at this bazaar in Ashgabat, Turkmenistan.
Economics is the social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e term economics comes from the Greek for oikos (house) and nomos (custom or law), hence "rules of the house(hold)."[1]
Current economic models developed out of the broader field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owing to a desire to use an empirical approach more akin to the physical sciences.[2] A definition that captures much of modern economics is that of Lionel Robbins in a 1932 essay: "the science which studies human behaviour a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ends and scarce means which have alternative uses."[3] Scarcity means that available resources are insufficient to satisfy all wants and needs. Absent scarcity and alternative uses of available resources, there is no economic problem. The subject thus defined involves the study of choices as they are affected by incentives and resources.
Areas of economics may be divided or classified into various types, including: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
positive economics ("what is") and normative economics ("what ought to be")
mainstream economics and heterodox economics

2008年8月4日星期一

盖茨:让资本制度更具创造性

盖茨:让资本制度更具创造性


比尔·盖茨(Bill Gates)近日在《时代周刊》发表文章《让资本主义制度更具创造性》称,世界需要一个更具创造性的资本主义制度来充分利用公司为贫困人群服务的能力。
在经济面临极大不确定性时,人们很容易忘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令几十亿人的生活得以改善。人们有很多需要,但他们无法以能影响市 场的方式表达这些需要,因此他们陷入贫穷、蒙受本可预防的灾难并且永无机会充分利用生命。在帮助人们走出困境的问题上,政府和非赢利组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 任,但如果它们试图独力做到这一点,那将耗费太长的时间。拥有让技术创新为贫困人群服务能力的主要是公司,而我们需要一个更具创造性的资本主义制度来充分利用这些能力,以拓展市场力量能够触及的范围, 使更多公司从事于令更多人境况好转的工作并从中获利。资本主义制度已给世界带来了如此之多的好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采取新的方式将更多人带入这一制度。距离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进行很多工作,但好消息是创造性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与我们同行。一些公司已经在贫困人群中找到了全新的市场,那就是手机 等能够改变人们生活的技术;其他一些公司则发现了怎样同时做到“做好事”和“把事做好”的窍门。拿我自己的现实生活来举个例子吧。几年以前,我跟我的好 友、U2乐队主唱波诺(Bono)坐在一家酒吧闲聊,说实话,我觉得他当时有那么一点儿犯傻。天色已晚,我们喝了几杯酒,波诺兴致高昂地向我鼓吹一项计 划,内容是让公司帮助消除全球性的贫困和灾难。他不停地拨打一些公司高管的私人电话,还把手机塞给我,让我听他们睡意十足但却热情洋溢的回应。那天晚上看似疯狂,但在波诺的坚持努力下,“红色运动”不久之后宣告诞生。到了今天,已有Gap、贺曼和戴尔等公司出售红色品牌的产品,并将部 分盈利捐献出来与艾滋病作斗争,甚至连微软也于最近签约红色运动。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许多人的生命因此得到了拯救。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红色运动为全球 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带去了一亿美元,为贫困国家的近8万人提供了救命药品,帮助160多万人进行了HIV检测。这就是创造性的资本主义制度。创造性的资本主义制度不是什么新的、重大的经济理论,也不是对制度本身的抨击。它是一个关键问题的答案——如何最有效地传播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向制度外人们提供生活质量上的重大改善?世界正在变好汽油零售价格超过每加仑4美元,人们正面临抵押贷款的支付困境,在这样的形势下谈论创造性的资本主义制度似乎有些奇怪。毫无疑问,当前经济正面 临着实际困境,人们认为这种困境很深,应当加以及时的关注。创造性的资本主义制度不是对经济周期相关的短期上行或下行趋势的答案,而是对太多人生活质量无 法改善的长期事实的回应。过去100年里,很多国家中人们的预期寿命大为延长,越来越多的人投票选举、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享受经济自由所带来的乐趣。即使面 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仍处于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世界正变得远远好于以前。现在的问题是,世界变好的速度不够快,而且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在变好。有10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美元,他们吃不到营养足够丰富的食物、喝不 上干净的水或者用不上电。疫苗和微芯片等令人啧啧称奇的技术创新令许多人的生活变得更好,但对于那些贫困人群来说却形同陌路。这就是政府和非赢利组织应当 涉足的领域。在我看来,人性中有两个伟大的动力,那就是“自利”和“他利”。资本主义制度在“自利”方面起到了帮助性的、持续性的作用,但代表的只是那些有 支付能力的人;政府扶持和慈善事业则将“他利”导向那些没有支付能力的人。只有政府和非赢利组织履行了它们的职能,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扶持,世界才能在消 除仍旧存留的重大不公平问题上继续取得成功,如艾滋病、贫困现象和教育等。但是,如果我们将市场力量导向补充政府和非赢利组织工作的方向,那么这些问题得 到改善的日子将更快到来,并且延续更长时间。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体系——它能以远好于今天的方式吸引改革者和公司。

2008年7月29日星期二

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

(528种)
选刊说明 本目录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确定的选刊的原则和方法遴选并报教育部批准确定。CSSCI来源期刊遴选的原则和方法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提供的各学科期刊总被引次数、2004-2006三年他引影响因子及其加权值数据,对拟入选CSSCI来源期刊进行了定性评价,删除了属于一号多版、自然科学类以及编辑不规范等不符合CSSCI选刊标准的期刊,在考虑地区与学科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遴选新年度来源期刊。本次确定528种期刊为2008-2009年CSSCI来源期刊。各学科类按类名汉语拼音顺序排列,每类期刊按总被引次数与2004-2006三年他引影响因子的加权值高低顺序排序。

学科分类(25类)
法学 21种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 67种
管理学 29种
环境学 5种
教育学 37种
经济学 72种
考学 7种
历史学 26种
马克思主义 12种
民族学 13种
人文、经济地理 7种
社会学 9种
体育学 10种
统计学 4种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20种
外国文学 6种
心理学 7种
新闻学与传播学 15种
艺术学 19种
语言学 22种
哲学 12种
政治学 39种
中国文学 15种
宗教学 4种
综合性社科期刊 50种


备注】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精神并凡属于一刊多版、一号多版的期刊,由于违背了2005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文件规定,一律不予入选,对于已经入选的期刊,一经查实立即予以剔除。

法 学(21种)
序号
期刊名称
期 刊 信 息
1
法学研究
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15号(100720) (010)64035471
2
中国法学
北京市西城区兵马司胡同63号(100034) (010)66188780
3
中外法学
北京大学法学楼5218室(100871) (010)62751689
4
政法论坛(07年10月后不再有副题名: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100088) (010)58908281
5
法商研究
武汉市洪山区政院路1号(430073) (027)88386912
6
法学
上海市万航渡路1575号(200042) (021)62071924
7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西安市长安南路西北政法学院(710063) (029)85385160
8
法制与社会发展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130012) (0431)85166050 85168640
9
法学评论
湖北武昌珞珈山(430072) (027)68752955
10
现代法学
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南政法大学(400031) (023)65382256
11
环球法律评论
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15号(100720)
(010)64014045
12
比较法研究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100088) (010)58908258
13
知识产权
北京海淀区蓟门桥西土城路6号(100088) (010)58515818 58515666
14
法学家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010)62511292 82509250
15
法学论坛
济南市经十路9号(250014)
(0531)82923347
16
行政法学研究
北京市海淀区长春桥路6号国家行政学院(100089) (010)68929072
17
法学杂志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四方景园1区6号楼(100078)
(010)67640120
18
中国刑事法杂志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西路5号(100040) (010)68630197 68630206
19
政治与法律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200020) (021)53060606-2489
20
当代法学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130012)
(0431)5166068
21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原名:华东政法学院学报,07年更名)
上海市万航渡路1575号(200042) (021)62071670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67种)
序号
期刊名称
期 刊 信 息
1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010)62511499
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100871) (010)62751216
3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010)58807848
4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旦大学(200433) (021)65642109
5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南京市汉口路22号(210093) (025)3592704
6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天津市卫津路94号(300071) (022)23501681
7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130012) (0431)5166970
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新港西路135号(510275) (020)84111990
9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361005)(0592)2182366
10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海淀区(100084) (010)62783533
11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200434) (021)65904892
12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武昌珞珈山(430072) (027)68754203
13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武昌桂子山(430079) (027)67868127
14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710049) (029)82663982 82667978
15
求是学刊
哈尔滨南岗区学府路74号(150080) (0451)86608815
16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市卫岗1号(210095)(025)84396306
17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310028) (0571)88273210 88925616,
18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210097)(025)83598341
19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730070) (0931)7971692
20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29号文科楼156室(610064) (028)85412440
21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130024) (0431)85099325 85098026
2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 (021)62232305
23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长安南路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029)85308849
24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长沙岳麓山(410082)(0731)8822900
25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400715) (023)68252538
26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南省湘潭市(411105)
27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33号北京工商大学(100037) (010)68984614
28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州市石牌(510632) (020)85220281 85224092
29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710069) (029)88302822
30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450001) (0371)67781275
31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太原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030006) (0351)7018311
32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730000) (0931)8912706 2312707
33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100037) (010)68902450
34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新乡市建设路河南师范大学(453007)(0373)3326281
35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西区卫津路241号(300074) (022)23541014 23540081
3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1000号信箱(200030) (021)62933089
37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湖北武昌珞珈山(430072) (027)68754203
38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100083)(010)62736933
39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广州市五山华南农业大学(510642)(020)38675026
40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天津市南开区(300072)
41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250100) (0531)88364645
42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武汉市珞瑜路1037号(430074) (027)87543816
43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安徽合肥安徽大学(230039) (0551)5107719 5107157
44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市沙坪坝正街174号(400030)(023)65102306
45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京四牌楼2号(210096) (025)83791190
46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省福州市工业路523号(350002) (0591)87892444
47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长沙岳麓山(410081) (0731)8872209 8872471
48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市仓山区(350007)
49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武汉市武昌区和平大道1040号50号信箱(430063)(027)86553823
50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235号(010021) (0471)4992004
51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100044)(010)51682711
52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武汉市鲁磨路388号(430074)(027)67885186
53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100083)(010)62337919
54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学林街16号(310036)(0571)28865871
55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021)65983944
56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东烟台(264005)(0535)6902703
57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大连市凌工路2号(116024)(0411)84708305
58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深圳大学(518060) (0755)6536133
59
齐鲁学刊
山东·曲阜(273165) (0537)4455347
60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市武昌区学院路11号(430062)(027)88663900
61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沈阳南湖东北大学(110004)(024)83687253
62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071002) (0312)5079412
63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广州石牌)(510631) (020)85211440
64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宁夏银川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750021) (0951)2061793 2061735
65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200234) (021)64322304
66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海南省海口市(570228) (0898)66279237
67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650092) (0871)5516038 管 理 学(29种)
序号
期刊名称
期 刊 信 息
1
管理世界
北京市海淀区大钟寺8号3层(100098)(010)62112235 62111169
2
科研管理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8712信箱(100080) (010)62555521
3
中国软科学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270室(100045)(010)68598270 68598286
4
科学学研究
北京中关村东路55号8712信箱(100080)(010)62622031
5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200434) (021)65904367
6
南开管理评论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商学院(300071) (022)23505995
7
管理科学学报
天津南开区卫津路92号天津大学(300072)(022)27403197
8
研究与发展管理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0433)(021)65643679
9
中国管理科学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100080) (010)62542629
10
管理工程学报
杭州市古墩路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310058) (0571)88206832
11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天津市河东区新开路138号科技创新大厦(300011) (022)24437122 24324911
12
预测
合肥工业大学290信箱(230009) (0551)2901500
13
管理科学
哈尔滨市南岗区法院街13号(150001) (0451)86414056
14
科学管理研究
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47号汇通饭店415室(010010) (0471) 5883717
15
中国科技论坛
北京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北京3814信箱(100038) (010)58884593 58884595
16
中国行政管理
北京西安门大街22号,中南海1745信箱(100017) (010)83083324 63099125
17
管理评论
北京市中关村东路80号7号楼112室(100080)(010)82680674
18
经济管理
北京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010)68019057 68039094 68768091
19
软科学
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11号5楼(610041) (028)85221835
20
公共管理学报
哈尔滨市南岗区法院街13号(150001)0451-86402009 0451-86402009
21
经济体制改革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宫省社科院(610072) (028)87016562
22
科技进步与对策
武汉市洪山路2号湖北科教大厦D座5楼(430071) (027)87277556 87277066
23
管理现代化
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一区13号楼(100011)(010)64249510 64263335-3212
24
科技管理研究
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国际科技中心307(510033) (020)83568469
25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子区38号(100037) (010) 88363164 88364504-3163
26
管理学报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430074)027-87542154
27
宏观经济管理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国家发展改革委(100824) (010)68391537 68539228
28
华东经济管理
安徽合肥市望江东路115号(230059)(0551)3425621
29
现代管理科学
南京市北京西路70号22号楼(210013)(025)83206820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20种)
序号
期刊名称
期 刊 信 息
1
中国图书馆学报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33号(100081) (010)88545141
2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京大学图书馆302室(100871) (010)62759056
3
情报学报
北京市复兴路15号(100038) (010)68598273
4
图书情报工作
北京市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100080) (010)82623933
5
情报理论与实践
北京2413信箱10分箱(100089) (010)68961793
6
图书情报知识
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430072) (027)68754437-8502
7
图书馆
长沙市韶山北路169号(410011) (0731)4174148
8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100080) (010)82624938
9
情报资料工作
北京张自忠路3号(100007) (010)64057499
10
图书馆建设
哈尔滨市长江路218号(150090)(0451)85990515
11
情报科学
长春市人民大街5988号(130022) (0431)85095200
12
图书馆论坛
广州文明路213号(510110) (020)83825705
13
图书馆杂志
上海市淮海中路1555号上海图书馆(200031) (021)64455503
14
国家图书馆学刊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100081)(010)88545737
15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15号(300191) (022)23368221
16
情报杂志
西安市雁塔路南段99号(710054) (029)85529749
17
图书馆学研究
长春市新民大街1162号(130021)(0431)85642935
18
图书与情报
兰州市南滨河东路488号(730000) (0931)8270072
19
档案学研究
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106号(100050) (010)63018706 63020081
20
档案学通讯
北京张自忠路3号(100007) (010)64035109 教 育 学(37种)
序号
期刊名称
期 刊 信 息
1
教育研究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100088) (010)82014985
2
高等教育研究
武昌喻家山华中科技大学(430074) (027)87543893
3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编辑部(100871)(010)62751216 62754971
4
电化教育研究
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西北师范大学(730070) (0931)7971823
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 (021)62232305
6
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100875)(010)58808310
7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北京清华大学文南楼403室(100084)(010)62788995
8
教师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100875) (010)58807942
9
教育与经济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430079) (027)67865330
10
中国电化教育
北京复兴门内大街160号(100031)(010)66490924
11
教育研究与实验
武昌桂子山华中师大三号楼(430079) (027)67868275
12
教育发展研究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200032) (021)64038952 34311989
13
教育理论与实践
山西省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9号(030009) (0351)5604632 5604616
14
课程·教材·教法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号楼(100081) (010)58758977
15
中国远程教育
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45号(100039) (010)68182520
16
全球教育展望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 (021)62232938
17
中国高等教育
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100082) (010)62243806
18
开放教育研究
上海市大连路1541号1301室(200086) (021)65631403
19
教育科学
大连市黄河路850号(116029) (0411)84258254
20
外国教育研究
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130024) (0431)5098501
21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5号(100081) (010)68912292
22
复旦教育论坛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200433)(021)55664241
23
现代教育技术
北京清华大学电教中心(100084) (010)62782405
24
中国高教研究
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100816)
25
现代大学教育
湖南长沙市岳麓山中南大学(410083)(0731)8876856
26
中国教育学刊
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100816) (010)64845699
27
中国特殊教育
中国北京北三环中路46号(100088) (010)62003358 62003367
28
江苏高教
南京市草场门石头城9号(210013) (025)83718422
29
教育学报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教育楼教育学院(100875) )(010)58805288
30
高教探索
广州市小北路155号(510045) (020)83566017
3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430074) (027)87542950
32
中国大学教学
北京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号(100011) (010)58581864
33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京大兴(102617)(010)69260513
34
远程教育杂志
浙江省杭州市教工路42号(310012)(0571)88065047
35
教育与现代化
安徽合肥金寨路96号中国科技大学(230026)(0551)3602252
36
教育科学研究
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5号(100101)(010)84649579
37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北京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100011)(010)58581398 经 济 学(72种)
序号
期刊名称
期 刊 信 息
1
经济研究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010)68034153
2
中国工业经济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010)68032678
3
世界经济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010)85195790
4
金融研究
北京市西城区成方街32号2号楼(100800) (010)66195402 66195205
5
会计研究
北京市复兴门外三里河财政部(100820) (010)68528922
6
中国农村经济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010)85195650
7
国际经济评论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5层(100732) (010)85195773
8
经济科学
北京大学法学楼4层(100871) (010)62751488
9
中国农村观察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010)85195649
10
世界经济文汇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200433)(021)65643136
11
经济学动态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010)68051607
1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北京市西城区西斜街36号(100032) (010)66179690
13
农业经济问题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100081) (010)68918705
14
财贸经济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010)68034659
15
财经研究
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200434) (021)65904345
16
国际金融研究
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号(100818) (010)66594062 66594110
17
改革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400020) (023)67767553
18
南开经济研究
天津市卫津路94号(300071) (022)23508250
19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31号(100080) (010)62510762
20
经济学家
四川成都外西光华村55号(610074) (028)87352023 87352177
21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010)85195717
22
世界经济研究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472室(西区)(200020) (021)63845104
23
经济评论
武汉市武昌珞珈山(430072) (027)68754563
24
审计研究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南路5号(100044) (010)64066070
2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厦门大学399信箱(361005) (0592)2186377 5710386
26
财经科学
成都市外西光华村街55号(610074) (028)87352248
27
国际贸易问题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29信箱(100029) (010)64492403
28
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501室(200020) (021)53060606-2501
29
财经问题研究
大连市黑石礁东北财经大学杂志社(116025) (0411)84710514 84710524
30
产业经济研究
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210003)(025)83495926
31
当代经济科学
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西安交大169信箱(710061) (029)85222048 82657048
32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杭州市文一西路83号(310012) (0571)88922750
33
宏观经济研究
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100038) (010)63908358
34
国际贸易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东后巷28号(100710) (010)64212149 64241423
35
中国农史
南京农业大学(210095) (025)84396605
36
中国经济问题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361005) (0592)2181474
37
当代财经
南昌市庐山中大道(330013) (0791)3816904
38
当代经济研究
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130117) (0431)84539198 84539199
39
财经理论与实践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410082) (0731)8821883
40
农业技术经济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100081) (010)68918705
41
中国土地科学
北京市西城区大觉胡同50号(100035) (010)66562683 66562651
42
中国经济史研究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010)68035007
43
税务研究
北京市宣武区枣林前街68号(100053) (010)63569126
44
证券市场导报
深圳市深南东路5045号17楼(518010) (0755)25918592
45
财政研究
北京市复外三里河财政部科研所转(100820) (010)88191233 88191283
46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100081) (010)62288381
47
商业经济与管理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310018) (0571)28877503 28877505 28877502
48
经济纵横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130033) (0431)4637225
49
国际经贸探索
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510420) (020)36207076
50
国际经济合作
北京市安外东后巷28号(100710) (010)64211078 64249223
51
城市问题
北京市北四环中路33号(100101) (010)64870894 64874817
52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京市朝外红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00026) (010)65976484 65976610
53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太原市坞城路696号(030006) (0351)7666833 7666806
54
金融论坛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路15号(100036) (010)66109108 66109121
55
经济问题
太原市并州南路116号(030006) (0351)5691859
56
城市发展研究
北京市百万庄建设部(100835) (010)58933972 58934190
5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武汉武昌武珞路114号(430060) (027)88045631
58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210013) (025)83391504
59
经济问题探索
昆明市东二环路685号(650216)(0871)3849950
60
调研世界
北京市月坛南街57号(100826)(010)68782898
61
亚太经济
福州市柳河路18号(350001) (0591)83791485
62
财贸研究
蚌埠市曹山路962号(233030)(0552)3175991
63
中国流通经济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240信箱(101149) (010)89534488/4242
64
投资研究
北京市金融大街25号(100032) (010)67596644 67596634
65
上海金融
中国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东路181号815室(200120) (021)6847818 68478187
66
涉外税务
深圳市福田路28号地税大楼(518033) (010)63543388-6320,2122
67
经济经纬
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80号(450011) (0371)63519038 63519039
68
现代经济探讨
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210013)(025)83391040
69
商业研究
哈尔滨市道里区通达街138号(150076)(0451)84866358
70
消费经济
长沙市麓山路36号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410081) (0731)8644080
71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天津市河西区珠江道25号(300222) (022)28118414
72
中国金融
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外小红庙南里3号(100055)(010)63265580

2008年7月9日星期三

2008年6月29日星期日

THE FINANCIAL CRISES OF CAPITALISM

THE FINANCIAL CRISES OF CAPITALISM


By Samuel Brittan
Thursday, June 05, 2008


“He believed in individual choice exercised through the market place, and that people must accept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choices they made . . . At the same time he was well aware that there were many people who needed protection from the unintended but indisputable negative aspects of a market economy” such as unemployment, financial hardship in illness, and lack of access to the essentials of life if certain market prices rose to unaffordable levels.
This was the belief of Peter Thorneycroft, an unjustly forgotten UK Conservative party politician prominent in the 1950s and 1960s, summarised by Stanley Crooks in a belated and well merited biography (George Mann Publications, £25), enlivened by some of Thorneycroft's own engaging sketches and watercolours.
The simple creed just stated served Thorneycroft well enough as president of the board of trade in Winston Churchill's first postwar cabinet. But it required supplementation when, as 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in 1957, he was hit by a run on the pound; a badly divided official Treasury was in no position to give it. The resulting confusion and lack of support from Harold Macmillan, the prime minister, led to his resignation.


Today there is more of a consensus on what might be called, to coin a phrase, “steering the economy”, focusing on ideas such as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inflation targets, long-term budgetary guidelines and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The consensus may not be all it is cracked up to be. But the embarrassment to supporters of a market economy now lies in a different direction, namely the instability of credit and banking.
It does not matter how many times the more sensible economic liberals have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stable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onditions as part of the background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markets and prices to work satisfactorily. Any failures on the financial side are sure to bring the opponents of capitalism out of their burrows. Pundits who until recently conceded that “capitalism is the only game in town” are now rejoicing at what they hope is the longed-for death agony of the system.
Recent events have also caught many mainstream economists with their pants down. They have too readily assumed that central banks can make at least short-term nominal interest rates what they like and have concentrated on esoteric exercises on the path they should follow.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is to recognise that financial booms and busts have been a feature of capitalism from the very start. Indeed they are as deep-rooted as human gullibility and greed. This is impressively documented in Charles Kindleberger's 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the last edition of which appeared in 1989. He has a table listing more than 30 such events, starting with the South Sea bubble of 1720 and ending with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crash of 1987. Although some analysts have tried to discern a periodicity in their occurrence, I can only see an irregular succession with some crises succeeding each other at intervals of about a decade so beloved by old-fashioned business cycle theorists, but others coming hot on the heels of their predecessors after only a couple of years. Their frequency tempts one to parody Churchill: capitalism is a bad system, but the others are worse.
Kindleberger does not claim to have a rigorous theory of such crises, but he does discern a pattern. Basically some event – or events – changes the economic outlook. New opportunities for profit are seized and overdone “in ways so closely resembling irrationality as to constitute a mania”. Once the excess is realised “the financial system experiences a sort of distress, in the course of which the rush to reverse the expansion process may become so precipitous as to resemble panic”. In a panic the reverse movement takes place “with a crash in the prices of commodities, houses, buildings, lands, stocks, bonds – in short whatever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the mania”.
The mention of commodities alerts us to what is different about the present panic, perhaps ominously so. The author has no panacea; nor does he claim that these crises are harmless. But he does not believe that policy is impotent and he strongly supports central bank lender of last resort operations, if possible at an international level. He does not discuss regulatory reform very much: perhaps he suspects that it is mostly an attempt to bolt the stable door after all the horses have fled.
One striking feature of recent events is how slow they have been to hit the real economy. Although the credit crunch was first discerned last August no major area has yet recorded a downturn in activity, as distinct from a growth slowdown. This suggests not that the crisis is coming to an end but that it is slow-burning. The ominous feature is the one I have already hinted at in my reference to the continued trend rise in commodity prices, which could well be part of a long-term shift in the terms of trade against the industrial west, as well perhaps as part of a shift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wer. Here is an area where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adapt to market movements rather than to attempt to reverse them by ill-considered intervention.



没有金融危机 就没有资本主义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塞缪尔·布里坦(Samuel Brittan)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他相信通过市场进行的个人选择,相信人们必须接受自己选择的后果……与此同时,他非常清楚,有很多人需要保护,以免遭受市场经济无可否认的非故意负面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失业,疾病导致的财务窘境,以及某些市场价格升至无法承受的水平时,无法获得生活必需品。
这是斯坦利•库鲁克斯(Stanley Crooks)在一本姗姗来迟、评价中肯的传记(乔治•曼恩出版社出版,售价25英镑)中对彼得•霍尼戈夫(Peter Thorneycroft)信仰的总结。霍尼戈夫是一位不幸被遗忘的活跃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保守党政治人物。霍尼戈夫亲手绘制的一些素描和水彩画增加了本书的生气。
上述简单信条在霍尼戈夫出任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战后首任内阁的贸易委员会主席期间颇有裨益。


但需要补充的是,在1957年出任财政大臣期间,霍尼戈夫遭遇了英镑贬值;意见严重分歧的英国财政部无力解决危机。由此产生的混乱以及缺乏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的支持(Harold Macmillan),最终导致了霍尼戈夫辞职。
时至今日,人们已经对所谓的“调控经济”有了更多共识,专注于央行独立、通胀目标、长期预算方针和浮动汇率等理念。
这种共识或许没有它所标榜的那样好。不过,市场经济支持者如今面临的窘境出自不同方向,即信贷和银行体系的不稳定。
比较明智的经济自由派人士多次强调,作为市场和价格满意运行必需的背景条件,货币政策和金融状况的稳定至关重要。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金融层面的任何偏差,都必将令资本主义的反对者卷土重来。那些不久以前还承认“资本主义是城里唯一游戏”的批评人士如今都在欢呼雀跃,希望这是自己所期盼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垂死挣扎。
近期事件也让很多主流经济学家颇为尴尬。他们过于轻易地就假定,央行至少能将短期利率维持在自己乐见的水平,并在他们应走的路线上进行秘密操作。
智慧之起源,就在于认识到金融盛衰从一开始就是资本主义的特色。的确,它们和人类轻信与贪婪的本性一样根深蒂固。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的《癫狂、恐慌与崩溃》(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对此作了出色的记载。该书的最后一个版本在1989年出版。金德尔伯格在一份表格中列出了30多起次类事件,从1720年的南海泡沫开始,到1987年纽约证交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的崩盘结束。虽然一些分析师试图找到这些事件发生的周期性,但我看到的只是无规律的周而复始,一些危机彼此之间的间隔约为10年——传统商业周期理论家最喜欢的周期,而另一些危机在上一次危机过后短短几年就接踵而至。这种频率让人不由得想借用丘吉尔的话:资本主义是个差劲的体制,但其它体制更糟。
金德尔伯格并未声称建立了关于此类危机的严格理论,但他确实发现了一种模式。大体而言,某个事件——或某些事件——会改变经济前景。人们抓住获取利润的新机会,“以一种近乎无理性的方式”过度利用,“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癫狂”。过度一旦成为现实,“金融系统就会遭遇危难,在此过程中,匆忙扭转扩张进程的行动可能会变得过急,以至类似于恐慌”。在恐慌中,逆转行动的发生“伴随着价格的暴跌,涉及大宗商品、住房、建筑、土地、股票及债券——简言之,任何容易受到癫狂的事物”。
对大宗商品的提及,就当前恐慌的不同之处向我们发出了警告,也许这是不祥之兆。作者没有万能药,也没有宣称这些危机无害。但他的确相信,政策对此无能为力,并强烈支持央行作为最终贷款人的操作,如有可能,最好在国际层面上进行。他没有过多探讨监管改革:也许他怀疑那多半属于亡羊补牢之举。
最近这些事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们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极其缓慢。尽管信贷危机早在去年8月就已为人所察觉,但迄今尚未出现主要经济领域活动的下滑——下滑与增长放缓是有区别的。这并不意味着危机即将结束,而是意味着这是一场“慢热型”的危机。而不祥的一面是我曾经提到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趋势,它很可能是西方工业国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组成部分,可能也是政治和经济实力转移的一部分。在这个领域,我们必须适应市场变动,而不是进行考虑欠佳的干预,企图逆转市场走向。
译者/管自力 管婧
-->
var methodeid = "";
var suppressad = "no";
if (suppressad == "yes") {
isSuppressAd = true;
}
if (! methodeid == "" && methodeid.indexOf("METHODEID") == -1) {
document.write('Read this story in English');
document.write(' ');
}
document.write(''+englishlabel+'');
document.write("THE FINANCIAL CRISES OF CAPITALISM");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阅读本文章英文,请点击 THE FINANCIAL CRISES OF CAPITALISM

welcome

welcome to my blog